确保自动化驾驶安全无虞
确保人们坐在车里要像呆在房子里一样安全——这是研究自动化驾驶的工程师们要去实现的目标,因为他们知道哪怕一次致命性的无人驾驶事故都可能会毁掉一切成果。为使自动化驾驶做到真正的安全,工程师们必须彻底消除一些重大障碍:确保道路安全,做好数据保护,处理好棘手的伦理问题等。
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自动化驾驶汽车想要成为我们路上的常见设备,就必须做到安全无忧。只要发生一次重大事故都会动摇公众对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信心。让我们回顾一下齐柏林飞艇吧——1937年的兴登堡灾难很快就使齐柏林飞艇的未来航空旅行成为泡影。
然而,技术进步决不能被安全担忧所扼杀。汽车是用来开的,因此风险难以避免。而问题就在于:我们要怎样才能将风险程度降低至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最低限度?
兴登堡灾难:一次致命性事故就会导致创新终结。
距零事故愿景还任重道远
对于自动化驾驶汽车而言,其安全标杆当然要比常规汽车定的高得多才行。目前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而丧生的人在百万以上。人们期待着自动化驾驶汽车能够使之大为改观。
火车与自动驾驶飞机或许可作为初期加以借鉴的现实安全标准。飞机与火车碰撞事故很容易成为全球头条新闻,但事实是此类事故其实非常罕见——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上交通方式人为失误的空间要低于汽车。
然而,棘手之处在于自动化驾驶汽车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要远胜火车与飞机。自动化驾驶汽车主要依赖各种传感器和高度精确的地图数据行驶,尽管如此,自动化驾驶汽车还是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风险和无法预知的情况:其它驾驶员的违章驾驶、加速行驶的救护车辆、临时交通信号、大雪天气等等。而道路上意外出现的障碍物——动物、垃圾、儿童踢的足球等——都可能成为最大的挑战。
随着速度的提升,此类挑战的复杂性越来越多。如今,“交通拥堵助手”等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已经能够很好地保持启停车距。数年之后,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必须具备应对高速路行驶的能力。
工程师们对此类挑战会如何应对呢?做法就是:通过设计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开发能够更精确识别移动物体的高科技摄像头;通过建立车辆间通讯,使开到前方的车辆能够向在其后方行驶的车辆发出危险警示;以及通过完善应急操作,使自动化驾驶汽车能够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然而,只用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各种安全问题还不够理想。即便是最优质的组件也可能出现故障。这就是自动化驾驶汽车为何需要冗余技术的原因所在:一项功能发生故障时,可以启用另一套备用系统。与其事后追悔莫及,莫如事先保障平安无忧。
强化数据保护
另一类安全担忧来自于无人驾驶汽车所生成的海量数据,因为汽车行驶和乘客娱乐都必须收发各种信息,只要有数据存在,就可能存在数据滥用风险,在自动化驾驶汽车达到人们公认的“安全”标准之前,必须先解决好这一问题。
杜绝可乘之机:汽车必须做到安全,防范泄密。(图片来源:Fotolia)
要保证自动化驾驶汽车安全,不受网络攻击影响显然是一项巨大的技术性挑战。但要识别出身边的挑战,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去想象一个犯罪场景,而只需认识到有大量数据属于个人资料,而个人数据对于保险公司、广告商、调查机构以及其它有意从人们行为分析中牟利者而言,无疑就像金子般诱人。
数据保护由此变得十分重要,尽管与数据存储场所、何人有权限接触数据以及数据保存时限等相关的各种问题尚待妥善解决。
数据保护是重中之重。(图片来源:Fotolia)
2014年德国汽车业出台了一整套数据保护原则,其中包括透明度、对个人数据问题的控制权限以及数据安全等内容。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下来必须对数据保护法律加以完善,目前此类法律尚未涵盖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潜在用户有必要确保自己能得到保护。此外,厂商必须明确说明,以免发生含混不清,或招致罚款乃至可能出现的上路产品召回等情况。
伦理:两难处境
想象一个危险场景,您的自动化驾驶汽车沿一条繁忙公路行驶时,您的双手放开了方向盘,突然之间,一名小孩从前方冲出,这种情况尽管不多见,却还是有可能出现的。自动化驾驶要达到安全的目标,车辆所做出的决定必须合乎伦理。是否应该将车辆“编程”为将您的安全或他人的安全置于优先地位?您行驶速度过快而无法停下时,一场严重事故不可避免。车辆必须在瞬间作出决策,有三种选项可选,它会作何选择呢?
1)撞到小孩
2)向右滑到人行道上,撞到一对老夫妇
3)向左滑入驶来卡车的车道,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普通车辆驾驶员在千钧一发之际所做出的选择哪怕不可接受,但也可能会被原谅。而对于自动化驾驶汽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其生死攸关的决策可能并不是在现场做出的,而是在数月乃至数年前就由计算机编程员设计好了,由此就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设想一下,您的无人驾驶汽车程序将最优先选择设置为:保护车内乘客,或许会从另外两个次选方案中选择撞向老夫妇而保孩子。可是这样老夫妇的家人会认同吗?如不认同,他们是否会提起诉讼?
他们会提出异议说,您的车辆应编程设计为滑向卡车,将您自己的性命置于险地,但如果当时您车里还有未成年人呢?此外,如果将无人驾驶汽车编程设计为牺牲车辆使用人而拯救行人,那么车辆购买者又会是什么感受?
问题层出不穷:交通法规可能会严禁车辆驶入人行道。但假使在人行道上做机动动作有可能挽救生命时,他们仍遵守交通法规吗?
上述场景当然不太可能真实发生,此外,工程师常常会认为未来车辆能够预测此类情况,防止车辆陷入伦理两难处境,例如可以经过编程,让车辆在能见度不佳的道路上预防性减速。可以预计的是,到2035年时,儿童身上将穿戴有发射器,向驶来车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然而,重要的是现在就明确此类复杂的伦理问题,并就此开展辩论——秉承透明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客户与投资者都必须明白自己的期望值所在。汽车厂商也必须对其涉及生死的算法背后的推理性观点加以说明。
您在了解到这些两难情况之后,您认为车辆应该做出何种决策及其原因何在?请到评论区积极参与讨论!